交通运输学院
  

English Version


 首页 | 学院概况 | 教学系部 | 师资队伍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科学研究 | 实验室建设 | 党群工作 | 学生工作 | 对外服务 | 书记院长信箱 | 招生网 | 下载专区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正文
 

【华龙网】企业老总转行当大学教授这位重庆交大博导要用科研解决行业实际难题

日期:2020年11月12日 14:28  作者:交通运输学院  编辑:刘增福  审核:刘增福  点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0日14时45分讯(张华 徐彬傲)“科研一定要促进行业发展”“让科研成果落地,而不是只有一堆报告”——六年前,35岁的他正值当打之年,却“突然”放弃知名企业总经理的职务,回到母校重庆交通大学成为一名教师,从“心”再出发;六年里,他深入各个项目现场熬夜观测数据,自己开着车一遍遍跑路线,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也甘之如饴。如今,回望这一选择,他依然感谢当年做出这个决定的自己,因为,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他是“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市优秀工程师”、“重庆市青年五四红旗手”,他是蔡晓禹,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蔡晓禹在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学术报告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正当盛时更换跑道,有人不理解,他却笑而不语

2014年5月,蔡晓禹离开自己奋斗了六年的企业时,他已经是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交通规划事业部总经理,重庆城市交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辞职后,他选择了回到母校重庆交通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

这一选择,有人不理解说他任性,但只有他自己明白,这是因为心中的热爱,所以要不顾一切去追寻。

1997年9月,18岁的蔡晓禹走进了重庆交通大学,2001年9月,蔡晓禹继续选择在交大攻读硕士,跟随导师踏上科研之路。

也正是在重庆交大读书的七年,让蔡晓禹对重庆产生了浓烈的情感,对重庆的城市交通发展开始研究。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蔡晓禹到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开启了智慧交通的研究之旅,而如何让重庆的交通更加智慧、可持续也成为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博士毕业后,蔡晓禹毫不犹豫选择回到重庆,进入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工作。他充分运用自己所积累下的知识,努力工作,六年如一日,丝毫不敢松懈。

这六年期间,蔡晓禹参与了“2008 年重庆市‘畅通工程’北部新区示范路口建设”、“重庆市观音桥商圈综合交通改善规划设计”、“重庆市璧山县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四川省绵阳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四川省泸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等多项城市交通规划设计项目,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成绩,得到企业认可,荣升高管。

“在企业经营性、管理类工作要多一些,综合能力提升比较快,但我更想自由的搞一点科研,为交通行业做点工作。”提起这段往事,蔡晓禹表示自己的兴趣是搞科研,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中,重庆交通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宁静的环境,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同时,科研道路绝不是独行的道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青年学子,让科研的力量可以源源不绝也是他的目标之一。

蔡晓禹参与重点实验室建设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1个导师+2个研究生 蔡晓禹的科研起步困难重重

一提到科研,蔡晓禹这个典型的工科男严肃而又认真,但眼睛里的星星却藏不住他内心的火热。

然而,谁又能想到,2014年回到交大开启科研之路时,他是一个人在“战斗”。

“7月份的时候来了两个研究生。我们最开始做的是数据监测,地磁、微波、雷达测试,晚上12点都还在道路上埋地磁、隧道里测雷达车速。”回忆起当年,蔡晓禹说走了一些弯路,因为在研究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不是行业痛点。随后他又开始分析交通拥堵的变化,鹅公岩大桥成了他蹲守的点。“我们发现拥堵的变化只是表象,交通出行和管控的调节才是交通管理最急需的,所以又立即调整了方向。”

现场埋设地磁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现场测试雷达数据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2017年,蔡晓禹瞄准重庆交通管控的痛点和难点,让智能交通数据化,这样的研究离应用更近一点。

但是,缺数据却成了科研的拦路虎,他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协调数据。

“太要命了,没有数据什么都干不了,一路走来,非常感谢给予我们热心帮助、数据支持的合作单位和朋友。有了一点数据我们就做一点研究,体现一点应用价值,再多拿一点数据,如此循环。”蔡晓禹教授说,在企业的六年里,他认识了很多朋友,正是这些朋友为团队创造机会、牵线搭桥提供了研究所必须的数据。

“学院也想了很多办法,投入科研经费,开发大数据平台,但是数据问题,从高校层面很难解决,一是没有那么多资金去购买社会数据,二是没有能力打破数据壁垒。”面对现状,蔡晓禹就用合作研究、错位互补的实际行动去推动数据共享。“大家觉得这个方向还不错、有意义,就一起投入合作做一些研究,我们也有了一点数据,随着研究的深入数据就会再多一点,很不容易。”

就这样,蔡晓禹教授的不懈坚持,终于在2018年迎来了转机。

参加2019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拿下重庆市重点项目成为交通运输学院第一个

2018年,蔡晓禹团队申报了重庆市创新项目:“城市干线影响区车辆出行及交通管控仿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这个项目的科研经费达百万,是交通运输学院首个重庆市重点创新项目。

“当时压力很大。”蔡晓禹说,当时的自己太想去拼一次了,毕竟自己一直在关注重庆交通拥堵问题,而且也是自己想干出成绩的事。

在两个月时间里,蔡晓禹带着6个研究生,白+黑、5+2,想把材料做到最好。

“经常干到11点,我们就出去吃宵夜。那时一点也不觉得累。”深夜的风很冷,但蔡晓禹的血却很热,因为他正做自己喜欢的事。

与蔡晓禹团队一起竞争这个项目的还有其他知名企业和高校,经过层层筛选和评估,最终,蔡晓禹团队申报成功。

重庆道路交通监测管控技术研发平台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消息传来时,蔡晓禹还在南京开会。接到学院打来的电话后,他激动万分。因为,项目的申报成功意味着他的研究方向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认可,对行业有着促进作用。“当时很受鼓舞,明确了方向,更坚定的把这个事做下去。”

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也成为重庆交通大学首个重庆市技术创新民生重点科研经费百万级项目。

“城市干线影响区车辆出行及交通管控仿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简单而言就是为生命干线和核心商圈交通管控提供一定程度上科学支持,实现重庆市城市干线和热点区域的智能管控,让重庆交通“堵而不死”、“堵而有序”、“未堵先疏”。

“生长在重庆就要服务于重庆,解决难题就要先了解难题。”蔡晓禹首先对重庆的交通特点进行分析,围绕干线和热点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切实分析重庆的交通痛点,挖掘城市出行特征,仔细寻找影响出行特征的因素,为重庆各大商圈画出一条“生命干线”。

交流讨论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2019-2020年,蔡晓禹团队和重庆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江北区分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合作,协助在“三夜“(平安夜、圣诞夜、新年夜)与国庆期间对观音桥、江北城等重点区域进行交通管控。在重大活动到来前几周,蔡晓禹连续跑现场后,没日没夜在办公室制定管控方案,一起探讨用什么数据来检测才能更准确,按步分析交通表象的问题、交通拥堵的变化以及出行的特征,讨论如何管控、如何调整,在得出的结论不是交通痛点就推翻重来,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到了“三夜”、国庆当晚,在团队众人认为任务完成时,蔡晓禹坚持在交巡警支队指挥作战中心通宵值守,就是为了看一下实际交通运行效果,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现场实时运行数据监测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就是想尽快为生命干线和核心商圈交通管控提供一定程度上科学支持。实现堵而不死、堵而有序、未堵先疏。”蔡晓禹说,争取2年左右在典型的干线和热点区域推行该系统。

服务行业发展用科研解决行业痛点

“科研一定要解决行业问题,科研成果要落地才更能体现价值”,这是蔡晓禹经常对自己学生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所追求的方向。

除了解决重庆交通痛点的项目,青岛胶州湾隧道智慧交通预警与管控系统项目也是蔡晓禹用科研解决行业难题的一大案例。

青岛胶州湾隧道作为国内最长的海底公路隧道,隧道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事故预防管控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接到这个项目后,蔡晓禹团队隧道关键技术、参数、模型等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规范。

奔赴胶州湾亲测数据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这个项目是实际应用的科技研发项目,就是要为企业解决难题。”蔡晓禹说,胶州湾隧道里不能拥堵,交通管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隧道内的智慧交通预警和管控,在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蔡晓禹团队靠人力进行数据监测,数出了几十万个数据。当时,为了节省科研经费,他总是坐最早的航班到青岛,测量完成后又坐最晚的航班回重庆研究。“很累,但是却很有意义,因为是解决实际问题,技术上更具有实战性。”

2019年底,蔡晓禹团队开发了利用隧道侧装摄像头视频的自动车辆检测系统,解决了数据自动收集,构建了完整的技术流程、模型、指标和方法体系,实现了隧道交通运行的实时监测、预测、预警、管控。现在,该项目已经进入软件系统研发阶段,在胶州湾隧道实验成功后,将为国内其他隧道和干线智慧交通预警和管控提供可能。

其实,除了青岛胶州湾隧道智慧交通预警与管控系统项目,福建综合交通服务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分区发展模式研究、昆明市东川区城市综合交通整治规划、云南省瑞丽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等等,蔡晓禹正用自己的研究解决行业的难题。

“做出对行业有影响力的成果,背后一定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

从研发到落地,当大家都称赞蔡晓禹时,他却说,“对行业有用的东西一定是团队做出来的,不是个人的。发论文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解决行业系统性痛点问题,一定是一个团队做出来。”

从最初的3个人到如今的近30人,蔡晓禹一直用企业团队管理经验,并将科研中的细致用到了育人中。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科研工作,同样也适用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蔡晓禹总结出三种方式来管理研究团队。第一种沿用了企业的经验,每周开一次团队例会,让研究生们相互了解各自的研究状况,有助于拓展学习面,利于互相学习。在例会上说明一周重点,提前有计划安排,培养良好习惯。第二种方式是项目会议,在项目启动和结束时召开,启动时一起探讨此次项目的方向目标,分工安排,结束时讨论经验和不足,总结完善。第三种则是一对一讨论,一对一不是“打击”学生,而是正确引导学生,聆听学生的想法,指明不足和方向。

与毕业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老师了解我们每个人的特质。”蔡晓禹的学生荣晓楠说,初来这个团队时自己自信心不足,正是蔡老师的鼓励和引导,让她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在课题组的日子里,荣晓楠也充分体会到蔡晓禹的人格魅力和科研能力。

对学生的关心,还不止这些,给学生们过生日,在端午节、中秋节、暑假、元旦等组织团建活动,增强团队凝聚的同时,也让学生终身难忘。

半年生日活动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遵义、赤水红色之旅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在学生们眼中,蔡晓禹是位严格而不呆板的老师。对待科研和学生的学术问题要求十分严格,但是在生活中却有处处随和。

研究生吕亮表示,自己跟随蔡老师最久,对自己的影响也最大,特别是蔡老师执着的科研态度、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都让自己和同学获益匪浅,可谓是人生前行路上的启明灯和精神导师。

“苦难是财富”“困难只是暂时的”“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样的生活态度已经陪伴蔡晓禹三十余年。而现在,他正用这些品质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引导他们在科研的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为行业和国家做出贡献。

新闻链接:http://education.cqnews.net/html/2020-11/10/content_51146662.html

上一条:学院当选为“全国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联盟”常务理事单位 下一条:交通运输学院老师参加“第三届长江研究与创新协同平台”国际学术会议

关闭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院地址: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办公楼 邮政编码:400074 电话:023-62651921
Copyright 2017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邮箱:jtys@cq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