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一博 郭星星 图/交通运输学院
每年4月30日的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旨在增强全民交通安全意识,防范交通事故。我们采访了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安全方面的三位专家,他们分别从科技装备、人车路协同和道路设计细节方面解读交通安全知识,共话交通安全。
科技保障交通安全 创新助力平安出行
刘唐志教授是重庆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山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生在急弯陡坡、长大下坡、视距不良、结冰起雾、邻水临崖等少数危险路段。他领衔的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所,主要从事山区道路交通事故防控机理、方法和智能化装备的研究及开发,旨在通过交通事故演化机理的研究,找到事故演化链条的关键节点,再针对性地提出阻断机制和干预方法,研发应用一些智能化的预警装备,推动交通事故防控从传统“工程被动防护”向“工程被动防护+行为主动干预”的协同提升转变,用科技力量保障交通安全,用不断创新助力平安出行。
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所近10年来研发的高速公路团雾诱导系统、避险车道监控报警系统、雨雾及夜间行车安全保障预警系统、视距不良路段行车预警系统、波形护栏碰撞感知报警系统、路面凝冰凝冻监控报警系统、交通导流多功能机器人系统等10余种智能化系统和装备得到了推广应用,用户反馈效果非常好,解决了一些传统老大难的痛点、难点问题。刘唐志教授讲到,他们团队目前正准备基于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技术,把这些系统和装备联网,利用交通大数据优势进一步开发山区道路智慧交通安全综合管理与决策服务平台,实现路网级安全态势的智能感知、预警预报、协同管控、联动救援服务一体化,通过应用推广进一步减少交通事故数量,降低人员伤亡,提升管控效率,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所智能化系统和装备应用成果
刘唐志教授认为,我国当前仍然处于交通事故高发阶段,我们在研发、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同时,更应该在日常生产生活、各级学校教育以及普通家庭中大力普及交通安全知识,推广交通文化,整体提升全民交通素养。只有标本兼治,交通事故的数量和伤亡才会大幅下降。
人车路协同防控交通安全风险
徐进教授是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作为“山区复杂环境驾驶人-车辆-道路系统协同与安全”团队带头人,他的团队对既有道路、公路设计方案,也有对新建道路的多车型多模式行驶仿真试验,为道路设计质量分析、事故再现与机理分析、车辆安全运行管理提供了分析手段和技术支撑。
徐进教授认为,人车路的协同控制可以降低交通安全风险。他将处于设计阶段的道路建成数学模型,再将车流模型放入,模拟实际的行驶效果,就能知道哪里容易出现事故,以避免大部分道路设计造成的问题。设计道路的工程师在得到这些数据后,可以知道哪些地方需要进行修改,从源头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徐进教授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分析交通安全的未来。他讲到,现在我国交通发展已经由增速较快转变为较为稳定的状况,但是车辆特性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车和道路设施来看近些年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同时由于之前的道路标准规范具有滞后性,道路几何线形安全设施和隧道存在很多缺陷或者不足,大量标线缺失,防护设施防护性能较差,这些问题未来可能长时间存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交通安全发展可能会集中在这些方面。展望未来,智能网联车辆(CAV)预计在3-5年后会取得实质性技术突破,届时将实现车车通讯和车路通讯,车辆和驾驶员可以获得超人类视觉的感知能力,获取更大范围、更远距离的道路环境信息和路况信息,提前进行规划和决策,提高出行安全。
“山区复杂环境驾驶人-车辆-道路系统协同与安全”团队实验过程及成果
改善防护栏,保障群众安全
孟云伟教授的课题组近两年主要关注山区公路方面的路侧护栏的改造利用。他采用数学模拟的方式提出了波型梁护栏和混凝土护栏的改造样式。从去年开始,课题组开展了云南和广西两个省份的高速公路限速值论证研究,截止到目前,已经对约500公里路段进行限速论证。孟云伟教授结合以上研究讲到,研究交通安全一定要实事求是,并不是速度越低越好。
孟云伟教授分享了他们曾经做过的一个案例,重庆到长寿的一段高速公路上面的波形梁护栏被混凝土护栏代替。因为路段既是转弯又是下坡,时常发生车辆正面相撞。经过孟云伟教授团队现场调查了之后,将波形梁护栏改成混凝土护栏,避免了类似大事故,最严重的也就是一些瓜蹭。。以前司机觉得撞了波形梁护栏之后对自身没有影响,但是如果撞到混凝土护栏的话,自身就车毁人亡,就会尽量地避免碰撞。孟教授认为,交通安全问题日趋严重,每个人都是交通安全这张大网上的结点,科技进步,学术研究固然会保障交通安全,但是只有每个人都不忽视交通事故,尽自己所能,尊重生命,才能更好的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孟云伟教授团队现场采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