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与环境方向(12人) |
|
唐伯明,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专业,1990—1995年任同济大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1999年任日本国立长冈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7月从日本回国到重庆市工作,先后任重庆市公路局副局长、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2004年9月~2023年3月任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委员、副书记、校长。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长期从事西部山区和三峡库区公路科研、建设和管理工作。近年来科研项目及成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事部人才基金等20多项科研课题,承担国家交通重点科研项目5项,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已完成行业攻关项目《水泥砼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荣获2001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写《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研究编制国家行业标准3部。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获“重庆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并记二等功;2003年获重庆市“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
|
刘唐志,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现任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智能综合立体交通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院长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与信息化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公路学会公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理事、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危化品运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山区道路交通安全、智慧交通、应急救援、山区公路安全管控与救援一体化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科技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交通运输部、重庆市科技局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横向项目30余项。成果获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主持)。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出版专著1部。 |
|
徐进,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山区复杂环境“人-车-路”协同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人-车-路协同与安全”团队带头人。获得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技术委员会委员、重庆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经济专委会委员、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山区道路安全性设计、人-车-路要素耦合、驾驶行为分析与建模以及道路交通仿真技术等。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20余项纵向课题;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其中SCI/SSCI/EI期刊论文7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4篇获得优秀论文奖,出版专著《山区公路平面线形设计新理论与实现技术》,论著总被引1000余次;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件。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0,第一)、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第一)、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7,第一)、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2018,第一)等科技奖励5项。 |
|
孟云伟,男,1980年出生,河北省赵县人,博士、教授、正高级工程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道路)工程师。现任国内多个知名科研机构特聘专家。主要从事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的教学、科研工作,曾在国家级交通设计研究院工作10年,授课的本科生课程有《现代科技概论》《交通运输工程前沿》《道路交通软件及课程设计》《交通心理学》《道路勘测设计》,研究生课程有《道路与车辆交通安全分析》,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多个奖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20余篇,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承担其他等级的纵、横向项目50余项,广泛涉及交通安全中的人因、道路工程的隐患排查及治理、道路勘察设计及咨询等。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际发明专利,主编地方标准2部,团体标准1部。研究成果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二等奖1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外公路》青年编委。 |
|
尚婷,女,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江津区“巾帼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重庆市农田建设专家、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史志与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重庆交通大学首届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重庆交通大学国际化发展部兼职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TUST、中国公路学报、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人,长期从事道路交通安全、驾驶行为特性、智慧交通、公路景观与文化方向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交通运输部示范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重点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等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以及横向项目20余项,先后主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重大决策咨询等重大科技项目。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EI/CSCD/中文核心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SCI12篇、EI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软件著作权4件、编制行业指南1项。指导研究生多次在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重庆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重庆市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和特别资助项目等竞赛获奖并主持科创项目。 |
|
刘星良,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青年编委、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危化品专委会专家。毕业于长安大学公路学院,现任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助理,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道路交通与运输风险辨识、分析与干预。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国家项目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重庆交通大学揭榜挂帅项目1项,以骨干身份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3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科研成果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省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
|
刘通,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导,交通工程与设施系主任,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人-车-路系统安全、智能驾驶与人因交互、驾驶行为分析、交通大数据分析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1项、重点科研平台开放基金项目1项,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2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中国公路学报等期刊/会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篇,获专利与软件著作权6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贵州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重庆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优秀奖、教学优秀奖、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院级一等奖/校级三等奖、《中国公路学报》年度优秀期刊论文等。作为第一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获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二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二等奖、第五届重庆市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第二届中国(重庆)国际物联网创新大赛优胜奖、本科生/研究生大创市级培育项目等奖项,以及市级/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校级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 |
|
李晓雷,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交通运输学院学科与研究生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专家。主要从事高速公路行车风险评估、恶劣气候环境道路交通诱导与控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研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及其他来源项目近20项;参编教材3部,主编军用标准1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 |
|
郑展骥,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工作于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曾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交通研究所进行博士联合培养;主要研究方向为驾驶人因与交通安全,长期从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隧道交通安全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重庆市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 |
|
孙宗元,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同济大学。主要从事“道路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安全与道路环境,道路交通计算机辅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共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EI等论文15篇,参编国家标准1部,获省部级勘察设计成果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
|
罗霜,男,汉族,重庆人,1990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车辆动力学与控制、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1部。 |
|
张河山,男,工学博士/博士后,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视频图像处理技术、车辆检测与跟踪技术、复杂道路交通事故风险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检索8篇,EI检索8篇,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担任《IET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Automotive Innovation》等期刊的审稿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获批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得市级/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4人次。 |
空地交通规划与管控方向(11人) |
|
李淑庆,教授(二级)、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规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80多篇,各种科研获奖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编教材或专著5本,主审教材1部。承担本科生“交通管理与控制”、硕士研究生“交通流理论”、博士研究生“交通行为与复杂网络理论”等课程。邮箱:1753423537@qq.com |
|
任其亮,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交通运输部科技英才、教育部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交通运输国家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交通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重庆市第五届人大代表、第六届政协常委。主持国家教学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21项,主参编标准规范2部;主参编教材5部、主审1部;授权国家专利2项,获省部级及行业教学科研奖15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余篇,20余篇资政报告被国家级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或中央部门采用。 |
|
刘伟,男,1978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市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公路学会交通与信息化专委会理事,重庆市交通工程专委会常务副主任、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副秘书长。重庆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咨询专家,重庆市自动驾驶专家委员会专家,乐山市道路交通管理咨询专家。美国内华达州大学里诺分校访问学者,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日本丰田都市交通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智慧交通系统基础理论与方法、交通信号控制与优化理论与方法、道路交通组织与优化设计理论、道路交通安全改善与事故预防方面的研究。主持纵向课题10项,应用研究课题100余项。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编写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及EI9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重庆市发展研究三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二等奖1项,中国交通高等教育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智能管控,车路协同与辅助驾驶,空地交通规划与管控。在国内首创提出了城市干道合流区的多车道汇流智能控制、城市干道定向车道组织方法,在重庆得到大量应用并推广到国内其他城市,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在重庆市开展了大量的拥堵区域交通组织优化和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的安全改善咨询设计工作,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改善效果。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道路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研究生课程:交通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交通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 |
|
张建旭,副教授,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重庆市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城市规划协会交通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交通工程行业评审专家;主要从事交通大数据分析、工程可行性分析,交通规划、道路交通组织与优化设计理论、交通安全评价和设施设计、交通需求预测、交通仿真等;主持、主研各类科研项目60多项,主持重庆市地方标准《城市道路指路信息的设计规范》的起草和编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写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项;获得中国公路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次;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曾荣获重庆交通大学第五届“十佳教师”、以及校级“优秀教师”称号。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交通规划原理、交通规划软件与课程设计;研究生课程:交通网络平衡分析与模型理论。 |
|
秦严严,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知网最具影响力学者,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智能网联交通流、交通信息与控制、交通电动化与绿色低碳、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担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绿色智慧交通分会绿智交通百人库首批专家,中国公路学会自动驾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会员,SCI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客座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交通与冶金材料》《公路与汽运》青年编委,《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计算机科学》《交通运输研究》《大连交通大学学报》优秀审稿专家。主持与主研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重庆市科技项目等科研课题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10余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研究生一作)在《Transportation Scienc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E》《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3篇、SCI期刊封面论文1篇、获奖论文6篇),主编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新工科教材《交通流分析理论》(副主编单位: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副主编教材1部,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8项,参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标准《道路交叉口交通信息全息采集设施技术及设置要求(T/CITSA 61-2025)》(排名第三),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合作单位: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
|
吴玲玲,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物流学会物流规划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重庆交通大学学报审稿人;主要从事交通规划、交通运输组织与优化、交通与土地利用分析、交通需求分析等;主持、主研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主研省部级教改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专著3部;获部级及行业科研教学奖3项;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交通设计与课程设计;研究生课程:交通系统分析与仿真、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
|
敖谷昌,1976年出生,重庆荣昌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规划、交通设计、工程经济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EI检索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50余项。研究成果获重庆市发展研究、中国自动化学会等省部级奖3项。 |
|
罗莉,硕士,讲师,日本广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交通规划、交通运输组织与优化、交通与土地利用分析、交通需求分析等;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交通工程导论、交通调查与分析。 |
|
罗孝羚,男,西南交通大学博士毕业,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间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交流访问一年半。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SCI/EI 15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C,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E,Transportmetrica B,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ansportation PartA,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研究方向集中在公交线路/网优化,模块化公交运营优化,公交大数据挖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重庆市教委青年项目。 |
|
蔡春丽,女,工学硕士,讲师。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米兰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道路交通安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长期从事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参与国家科技支持计划,低等级公路安全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专题五“农村公路客运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参与国家科学技术部重点研发项目,智能电动汽车安全、节能、舒适多性能目标协同优化方法研究;主持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项目,山区低等级公路客运线路安全环境感知与行车安全实时诱导关键问题研究;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
|
公维勇,男,工程硕士,高级实验师。重庆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长期从事道路交通安全、道路交通组织与优化设计、交通安全评价与设施设计、智慧安全监管与大数据分析、智慧化应急救援与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研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行业标准预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交通规划、交通运营安全、安全风险评估及交通安全评价等技术服务项目30余项;发布论文10余篇,编写教材2部,行业标准1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三等奖1项。 |
绿色道路与智能管养方向(9人) |
|
何兆益,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英才计划”名家名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交通部科技英才、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首届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家精品课程《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负责人。兼任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
|
姚永胜,男,1982年出生,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助理,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至2021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公路边坡防灾减灾、智能监测预警技术与设备研发、高速公路路基绿色建造与改扩建技术、新型道路材料与结构设计理论、无损检测与智慧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7项、横向课题10余项。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道路工程学报》(英文)青年编委。 |
|
李崛,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博士后项目特别资助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项,先后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交通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江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7项。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检索43篇、EI检索3篇、CSCD检索1篇),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6篇。参编学术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 |
|
彭佳,女,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硕博毕业于长安大学,主要从事路面性能与道路安全研究,包括路面抗滑性能、有限元仿真、道路智能管理与养护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重庆市科技局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项目共4项,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已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Top期刊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著2项,参编国家标准1部。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包括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二等奖、第八届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三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市银奖。 |
|
彭毅,博/硕导,副教授。西南交大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优秀青年人才,重庆市科技局入库专家,中国公路学会会员,《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ESCI索引)、《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CSCD索引)、《交通科学与工程学报》、《公路工程》等期刊青年编委。长期从事道路工程智能建养研究工作,重点聚焦路面病害智能检测与养护、路面湿滑智能预警与防控等关键科学问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地区基金,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 重庆市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以及企业横向课题。一作/通讯发表SCI/EI论文 20余篇(中科院一区TOP 9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获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总决赛一等奖、2024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总决赛一等奖、“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1门课程获评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以及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 |
|
杨晓宇,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具有材料学、道路工程学科背景,长期从事功能性材料研发、废旧沥青路面再生循环利用及环境友好型道路材料应用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开放基金共4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编学术专著1部。 |
|
李冬雪,工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同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检测与数据解析、绿色道路结构与材料设计理论、路基结构性能预估与变形控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参与编写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1部,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次,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 |
|
宋永朝,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大型商业广场交通系统设计、城市交通规划及交通设计、路面工程质量检测方法、高等级公路路面维修及养护技术。学术兼职:《中国公路学报》、《同济大学学报》、《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等的审稿专家。国家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区公路高桥墩路桥过渡段行车安全及对策研究”)、省部级项目多项(市科委自然基金项目“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露石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特性研究”、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沥青路面表面纹理构造抗滑性能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发明专利3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云南交通科学技术奖各1项。 |
|
李冠男,工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联合培养。从事城市道路交通排放模型、沥青基材料流变本构关系、低碳绿色循环沥青路面技术、功能型基础设施建筑材料等研究方向。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4项,获茅以升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11/25)。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Fuel等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余篇,被引500余次,h-index 13。授权/受理国家发明专利4项。担任中国公路学报、Fuel、CBM、JCP、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