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作者:邢茹茹 编辑:交通运输学院 审核:刘唐志发布时间:2025-09-30浏览次数:
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方向(15人) |
|
吴伟,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重庆市杰青,交通运输部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智能交通管控方法与技术。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2项,独著学术专著1本,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30篇。论文获得TRB最佳论文奖、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担任《中国公路学报》青年编委,青科委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技术委员会主席等学术兼职。 |
|
何永福,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助理。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专业会员、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自动驾驶、智慧交通,从事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领域感知、预测、计算和安全性方面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致力于构建一种面向山地城市的“人-车-路-云”高度协同、安全、高效和绿色的智慧交通体系。近年来,主持和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项。指导学生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第七届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等奖项10余项。 |
|
王 嵩,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助理、美国科学院TRBACH50青年委员;主要从事智能网联环境下的驾驶安全、驾驶人因、交通政策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SSCI期刊论文10篇,其中SCI/SSCI一区检索7篇,包括交通工程权威期刊(TR-PartA/C/F,IEEE-TITS,AccidentAnalysis&Prevention)论文总引用量195,h-index指数6;受邀参加美国科学院举办的交通研究年会(TRB)共15次;目前主持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的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研重庆市科技局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大项目1项。 |
|
马庆禄,教授、博导(专业和学术学位博士生导师)、硕导(西南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博士后导师,巴基斯坦-瓦贾法瑞德工程与信息技术大学客座教授,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重庆科技创新人物,重庆交通大学未来交通研究院副院长,世界交通大会WTC数字底座与交通大模型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综合智能交通专委会常务委员、全国综合智能交通专业联盟副理事长,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智能系统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重庆市智慧交通协会副会长,重庆市无人航空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通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智库专家组长。山区复杂道路环境“人-车-路”协同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750263),四川省泸州市政府决策委员会专家委员(2020-2025),国家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201408505084)获得者,重庆市智慧交通学科群智慧城市交通团队负责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访问学者(合作导师:KARA M.KOCKELMAN),曾赴法国塞吉-蓬图瓦兹大学(Université de Cergy-Pontoise)、瑞士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访学交流。 长期致力于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智慧公路运营感知与机器人监控等领域的研究,擅长信息系统集成与研发、方案设计与优化,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前沿问题和关键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核心研究成果“云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围绕隧道、桥梁以及边坡等重点路段的无人值守式智能巡查需要,研发了云-边-端全套软硬件系统,已经在重庆、宁夏、广西等地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近年来,主持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8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重点等项目18项;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其中38篇被SCI和EI期刊检索;出版专著3本,主编教材3部,参编2部;授权发明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5项;开发交通状态发布系统/隧道云检测/信息化管理等软件25款,并已在多个领域的设计实践中得到应用。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Computer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汽车工程》等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连续三年获得教学质量奖及年度考核优秀奖;指导学生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8项,三等奖12项、省部级一等奖20项;主讲本科课程《智能网联技术》,硕士生课程《交通控制技术与方法》、《现代大数据处理技术》,博士生课程《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理论》等。 |
|
马新露,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会员,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咨询专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2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拥有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论文20余篇。 |
|
李为为,工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重庆市首席信息官(CIO)协会数字化专家。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共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1次,主持获得软件著作权10余项,主编及参编20余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规范。 |
|
邓天民,博士、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硕士导师,交通运输、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综合智能交通专委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先进传感器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网联车辆(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主要讲授《交通大数据及应用》《人工智能原理及方法》《人工智能与智能计算》《智能网联技术》等课程,先后主持主研完成“低等级公路安全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基于GSM的交通基础信息采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复杂路口单点自适应交通控制关键技术攻关及系统开发”等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40余项。与企业合作研发“智能汽车运动参数检测与分析仪”“两轮(四轮)通用机器人平台”“无人驾驶靶车”“二氧化碳激光雷达”“车辆轮毂自动识别与分类系统”等产品,获省部级及国家一级学会奖励4项,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SCI/EI收录30余篇。 |
|
姚红云,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发改委智能交通委员、重庆市第二交通规划与管理学科带头人、中国交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公交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综合交通规划咨询专家、重庆市交通工程评标专家。长期从事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安全和智能交通方向研究。负责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重庆交通科技二等奖、2013年规划和勘测设计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国际重要刊物或国际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 |
|
张惠玲,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近10项,出版专著2部。 |
|
何丽芳,工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交通状态演变、交通控制。 |
|
贾 硕,讲师,毕业于长安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现为重庆交通大学智慧交通系专任教师、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包括SCI/EI论文五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 |
|
方 勇,讲师,现任职于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智慧交通系,主要从事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机器人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主持参与多项横向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共发表论文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和书稿章节1章。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获得国际会议MICAI204的"BestPaperAward",软著1项,专利2项。 |
|
刘毅,重庆交通大学讲师(博士后),202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王炜教授),于2012年、2019年在大连海事大学获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2023年6月加入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研究主要聚焦于,智慧交通管理与智能船舶控制的研究,目前发表SCI和中文核心论文数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要担任《交通规划原理》、《交通大数据分析》和《港航大数据分析》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
|
归少雄,党员,机械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实验室专业教师,学校实验室安全监督检查员,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员。 |
|
陆百川,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交通信息工程和控制、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控制等。 |
交能融合系统与装备应用方向(8人) |
|
胡兴华,博士、教授、正高级工程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重庆交通大学智慧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长,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交通运输部绿色交通入库专家、中国交协绿智交通百人专家库首批专家、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重庆市碳达峰碳中和入库专家等,国内多个知名科研机构特聘专家以及《Transportation Safety and Environment》等期刊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网联交通流特征分析及控制、交通能源融合技术与政策,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及参与编制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项目指南、地方行业标准等11项,参与了全国30余个国家绿色交通试点的创建与验收工作。近三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SSCI/EI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SCI/SSCI 7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得重庆市发展研究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奖等省部级奖励6次,重庆市工程咨询优秀成果奖、重庆市交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公路学会科技奖等省级行业奖励20余次。作为指导教师带队获得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三创大赛、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奖励多项,所带本科及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重庆市优秀毕业生(本科、研究生)、重庆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荣誉。 |
|
袁晨恒,交通运输工程博士研究生导师,机械(车辆、航空)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1月获博士学位,2016年受聘副教授,2019年破格晋升教授。主要研究混合动力、运载系统智能控制。承担了国防***动力系统探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任务。在《Ener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43篇(JCR-Q1区论文24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EI检索论文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1项。是国家/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5本SCI学术期刊的评议专家。 |
|
陈原培,工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能源动力研究所副所长,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负责人,巴渝学者计划青年学者(省部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重庆汽车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重庆交通大学青年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交通装备设计与智能运维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一区3篇,二区9篇),已获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重庆市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百色枢纽通航投资有限公司等资助项目10余项,获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优秀奖二等奖2次。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建设重庆市一流课程1门,主持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重庆交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参与教学改革项目3项,参编教材2部。指导学生获优秀本科毕业设计、国家级竞赛一等奖、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近10人次,获教学优秀奖一等奖2次。 |
|
吴胜利,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公路学会会员,重庆市汽车工程学会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项;主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动汽车的感知、决策与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在《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振动与冲击》《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系统管理学报》《工程科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参编教材2部。 |
|
邢茹茹,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重庆交通大学智能交通装备与控制系 主任,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管理研究所 副所长,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交通运输需求学部 青年委员。主要从事山地城市交通系统韧性提升、交能融合关键技术与应用、智能网联交通流建模与控制、智能网联联合仿真交互技术等方向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自科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项,参与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专项社会民生类重点项目、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大项目、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校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20项;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十大科技创新论文”等;发表SCI等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参与编制重庆市地方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运行数据融合规范-DB50T 1377-2023 》等地方标准、行业标准4部。 |
|
吴 攀,工学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智慧交通系专任教师。主要从事交通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出行行为分析、智能交通与人工智能算法、交通安全等研究。主持省部级项目一项。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一作或通讯发表论文6篇),EI论文6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重庆市创新创业优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团队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重庆市金奖,指导学生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获得全国银奖,致力培育创新型人才。 |
|
吴佩洁,讲师,现任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智慧交通系专职教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黑龙江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交通行业规范1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1项以及多项交通安全相关的研究课题。在交通安全研究领域累计发表18篇国内外学术期刊与会议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SCI高水平期刊论文8篇和国内权威核心期刊论文2篇,发表论文的累计影响因子为41.8,所发表的国际顶尖期刊包括AccidentAnalysisandPrevention(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4.9)、JournalofSafetyResearch(中科院二区,影响因子3.4)、AnalyticMethodsinAccidentResearch(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1.8)、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A(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6.4)等。研究方向包括道路交通安全建模、交通时空大数据挖掘技术和交通规划与仿真建模等。 |
|
李 睿,讲师,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专任教师。主要从事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基础数据核算、碳减排效应评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模拟等方面研究工作,在环境管理研究领域共发表SCI/SSCI论文1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影响因子10.5)、《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影响因子9.8)、《Energy》(影响因子9.0)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SSCI论文6篇(均为中科院一区TOP),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谷歌学术累计被引505次,H指数13,第一作者论文累计影响因子52.6。担任《Transport Policy》《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Applied Geograph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
自主无人系统与装备应用方向(9人) |
|
向红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马里兰大学(UMD)访问学者,研究区域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基于大数据的交通规划技术。开设《交通规划原理》、《交通运输系统安全工程》、《交通枢纽与场站综合实践》等课程,教学经验丰富。主持国内多个城市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停车管理规划等科研项目30余项,在交通网络结构优化、交通流参数分析与评价、基于大数据的交通流量预测等方面有先进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部,发明专利3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奖等荣誉。 |
|
张振源,副教授,重庆邮电大学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现任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博(硕)士生导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交通运输学院智能交通装备与控制系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主无人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自主式交通控制与安全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自动驾驶相关的智能网联汽车协作状态感知、高精度定位导航与安全协同控制领域研究,包括雷达信号处理、智能网联车群安全协同规划、GNSS精密定位与组合导航、多智能体容错控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重庆市留创计划创新类资助项目1项,获得2020年IEEE可靠性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称号。作为主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四川省科技厅川渝合作重点研发项目,承担国防科工局“十三五”国防技术基础科研项目“***雷达天线的可靠性与测试性协同建模与设计技术研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深空探测项目、北斗/MEMS无缝定位项目以及华为公司的室内高精度定位项目,获得华为公司年度优秀合作项目奖,2021年荣获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及通信领域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学术多篇学术论文,同时担任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人。 |
|
冯 莉,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博导,重庆市巴渝学者计划青年学者。一致致力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所涉及的理论前沿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大数据处理,智能汽车控制技术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联合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IEEE Transaction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express briefs》、《自动化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等期刊。 |
|
曾超,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城乡规划学博士后,国家公派留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城市治理委员会专家,重庆市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重庆交通大学十佳教师。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设司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城市停车分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道路停车行业智慧停车专家、重庆市静态交通专委会秘书长、英国BPA协会荣誉会员,国内多座城市综合评标专家库及政府采购专家库专家。 深耕智慧交通领域15年,前往国内70余个城市,亚、欧、非40余个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及行业组织交流访问,主持参与全国40余个城市370余个城市交通、城市停车规划设计咨询、立体停车库场(库)技术服务、城市级路内外智慧停车系统研发及效能提升项目。主持教育部、重庆市重大决策专项、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项目等智慧停车领域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编多座城市停车管理政策文件6部,协助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管局编制停车政策文件2部,行业标准6部,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国内外专利及软件著作权40余项,出版中国停车产业研究与发展系列丛书之《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停车设备安装维护与使用》等专著4部,在编3部。主讲的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遴选课程”、重庆市一流课程、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研究成果多次被省部级领导批示,先后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全国公路科普作品三等奖、两次获得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奖、多次荣获中国停车行业先进科技工作者、重庆市公路学会先进工作者,所带领的智慧停车创新创业团队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铜奖、市特等奖、金银奖40余项。 |
|
饶 畅,工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访问学者,IEEE软件测试、验证与确认国际会议学术研讨会(IWCT)程序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设备智慧运维管理,轨道交通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自动驾驶系统测试,智慧交通与车路协同。近年来,主持省部级横纵向课题多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16篇,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1项。 |
|
吴永军,工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稀疏表示、智能感知系统等。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教委青年项目、重庆市人工智能试验区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川渝联合重点研发等项目2项。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图像处理相关发明专利1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 |
|
陈 莉,工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时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2项。 |
|
田 杰,硕士研究生,助理实验师。主要负责智能交通装备与控制系实验室日常管理及建设,交通安全与环境相关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市级项目6项,主持实验室开放项目2项,教改项目1项,参编专著1项,参加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1项。 |
【关闭】